查看原文
其他

对的路最难走:资深法官给法律人的 11 条建议

麦读君 麦读 2019-04-27

经常被人问到,你对法学院学生有什么建议?法律该学什么?作为经历过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过来人,借这个话题,谈一点感悟。

作者=符望 上海二中院民六庭副庭长

来源=微信公众号 | 庭前独角兽


1. 搭好法律理论框架

 

法律学习不是单纯地学条文,条文是会不断变化的,毕业之后再加上工作十余年,条文基本都会修订过。法律服务市场面对的新产品、新花样更是层出不穷,让你应接不暇。因此,要理解与掌握的是条文背后的理论与思想。通常情况,有权利则应有救济、有授权应该会有限制、有权利冲突应该会有解决方案。知道一个条文,会推导出另一个条文可能存在。这就要求学习者搭建理论框架和形成整体思维,这样对某一法律问题有更加整体和全面的思考。这就类似于考试中的「紧急立法权」,即便没有看到过一个条文,但脑子里会知道这样的条文应当存在。另外,现在媒体极发达,每天都可以有新案子、裁判规则推送给你,现实生活远比条文丰富多彩,如果不知道周围发生什么而只是死背条文,到时候拿到案件给你就傻眼了,不知道怎么入手分析。


2. 学会区别事实与观点

 

事实真相只有一个,但观点难分对错。许多问题,人类社会已经争论了数千年。在法律这一行业,事实查明与法律适用交织在一起,但是呢,中国的法学院往往只教条文,给你事实,让你套用。在既定事实的前提下,条文一熟,你会觉得答题容易,便意气风发指点江山。而毕业之后,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你猛然发现,事实啊,怎么不按法条规定的要件展示出来啊!真相啊,究竟在哪里啊?当事人会各执一词,媒体报道也经常带有强烈引导性,最后往往许多人是脑补事实,然后得出结论,为强化自己辛苦得出的结论,会拒绝承认事实,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。法学院从不教你查清事实的技术,这就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弊病之一。这里顺便带一句,作为法律人,在微信朋友圈转贴要慎重,观点极端倒也算了,转一些事实歪曲的贴子,会让同行或者客户觉得要么你根本不重视事实,缺乏法律行业的严谨,要么你根本就没学会如何查清事实,因为有些歪曲的事实稍经大脑或者初通外语就能判断。经常发这些帖子,你可能在别人心中早已默默被拉黑,许多机会擦身而过。

 

3. 要培养比较的视野

 

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,不同的民族,经过历史与文化的积淀,形成了不同的制度与作法。制度是权衡利弊,有所取舍的,而且经常变来变去。在课堂之上,教授会批判一切,尤其是批判中国的制度与法律,这是他的职业特性之一。其实,比较不同制度,大家各有各的问题,也各有各的长处。学会了比较的视野,看问题就不会迷茫。

  

4. 学一点经济学的思维

 

作为学生,满身热血喊一句「天塌下来,也要实现正义」很容易也很正常,但慢慢你就会发现,正义虽然是美好的东西,但却也是昂贵的东西。法律这个行业,你叫他 legal industry 或者 legal business 更合适,因为道出了盈利的本质,跟医疗产业差不多。任何行业要做得好,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才,法律行业把精英弄过来,许多制度设计就会更优越,许多案件的结果就能更精确。但人才是有成本的。哪一行薪酬最高,最聪明的人就流向哪里。这么多人去玩金融,就说明了问题之所在。

 

5. 多接触资本市场,了解市场的新花样

 

如果一点都不了解资本市场,当你去运用你的法律知识的时候,会发现力不从心,或者你的客户不满意。就像合同法,从农业时代的合同法(主要针对已有的物),到工业时代的合同法(主要针对将来生产的产品),许多规则都在演化,到了资本时代的合同法,重点又会有所不同。以金融产品而言,是无形资产,往往是针对未来的现金流制定的合同,比如股票就是将来的受益,期货、远期、期权等等,也是着眼于将来时点的交易。这种合同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,你是否有把握通过合同条款约束对方在未来给你这些利益?

 

6.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

 

现在学习环境相比以前,可谓是资源太多,机会太多。想当年我们都是在 3108 教室的地下室借 STEP BY STEP 磁带听,现在有大把的资源足不出户即可得,法律讲座、TTC 课程、TED 演讲、总统辩论视频,可以说是信息爆炸时代,真正缺乏的是求知欲。不知道是不是教育制度的原因,我们从小被逼迫学习用力过猛,到了大学便觉得解脱不愿再学,到了工作岗位愿意自学、能够自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。


7. 先实习再选择职业

 

法律行业的就业,体制内有公检法,体制外律师也分内所、外所,还有企业法务。除非你对职业选择已经胸有成竹,否则建议多寻找不同的实习机会,不一定要高大上,实习时间也不一定长,而主要是氛围感受,借机比较一下各个行业的利弊。世间安得双全法,不负如来不负卿。既要清闲,又要赚钱,想得太美。如果一点都不了解就盲目选择某个职业,工作之后抱怨连连再花时间转行,相当于浪费了不少人生。至于如何选择,你的学习成绩、智商情商、家庭背景、身体素质会决定你在某个行业能走多远,找到适合自己的,就是最好的。

 

8. 要明白不同地区法律运行是有差别的

 

在神州大地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,因此不要为任何一个案件惊喜或者失望,因为这代表不了中国的进步或者落后。中国这么大,地区差异极为明显,经济越发达的地方,交易越多,需要法律保障契约的执行,这样才能吸引外来的投资者,因此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,也会相应地重视法律,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而经济不发达的地方,随意更改规则,喜欢玩关门打狗的游戏,久而久之,投资客敬而远之,在法律层面形成恶性循环。因此,即使是相同的法律条文,在不同地区,结果完全可能不同。

 

9. 学好外语以便了解外面的世界

 

中国的许多方面,都是与国际接轨后学来的,金融市场尤其明显。许多方面,中国还到不了制定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地步,因此没办法只好用别人的标准。当你熟练掌握外语的时候,发现有许多东西,别人早就有成熟的作法或者案例了,这些都是人家先走一步、经历许多坑才完善起来的,在思考的基础上借鉴,会省力不少。外语会让你视野更加开阔,了解制度与制度之间背后所存在的思维与逻辑,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,这样就能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所带来的局限性。举个例子,中国的公司有法定代表人制度,公章代表一切,而英美国家公司却没有法定代表人制度,法律规定公司也可以不要公章。在不同的制度设计下,许多问题解决思路完全不同。

 

10. 要形成博弈论的思维

 

立法、谈判、交易等等,这些都可能是法学院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需要面对的事项。无论是立法还是具体的某项交易,在制定条文规则、草拟合同文本之时,一定要事先考虑对方可能的反应,可能的反制或者规避措施。比如有些规则制定,拍个脑袋就出来,可能本意是好的,但执行之后往往发现根本执行不下去,或者与原来的立法目标更加偏离。当规则改来改去时,就变得难以取信于民。

 

11. 法律学习要有输入与输出

 

作为学生,你会听老师讲了许多课,也会用心看了许多书,但这些东西,转换为你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并不一定很明显。因为这都是输入端。学而时习之,或者是practice make perfect,也很重要,这就是输出端。比如,工作之后,你可以经常写东西(错了也不要紧,因为可能会有人纠正你,而且还是免费的),也可以多给客户做 presentation(不一定收费),在输出的过程中,会迫使你不断理清自己的逻辑,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,或者是能够用更加浅显的语言让外行人听懂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。久而久之,你的书面、口头表达能力,想不提升都难。

 


以上是一点点个人学习与从业的感悟。可是呢,听过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以上一些大道理,笔者在读书时也知道,但做不到,有些现在还在慢慢摸索中。大学阶段,大把的美好青春,谁愿意放弃花前月下、卿卿我我,去面对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呢?! 正如艾尔·帕西诺在《闻香识女人》中说的:


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,我总是知道哪条路是对的,毫无例外,我知道,但我从不走,为什么?因为妈的太难了。

Now l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. l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. Without exception, l knew, but l never took it. You know why ? It was too damn hard. 


的确,法律这个行业,经历上万小时的学习与实践后,可能你才会觉得刚刚摸索出一点门道。这期间,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与汗水,没有捷径可以走,也没有那些用一小时便能让你突飞猛进的技术。

 

当然,也不排除会有那么一群人,真心喜欢法律,觉得「书中自有颜如玉」,拼命用书本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。那祝福你们。



延伸阅读:

斯伟江致法学院毕业生:欢迎来到战场

斯伟江:致法学院年轻人的一封信

斯伟江:我们这一代刑辩律师的勇气和技术

法律人如何在毕业时,就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?

大法官罗伯茨的毕业演讲:交点噩运,别做自己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